浪淘沙 其三 闺情四首

疏雨滴芭蕉。
艳冷香消。
柳枝难比旧时腰。
秋意早知人意改,做出萧条。
书帙也须抛。
锦字谁挑。
便逢花月转无聊。
记得春来如中酒,不自今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其三·闺情四首是清代诗人曹亮武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曹亮武是一位清代的诗人,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广受赞誉。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 “疏雨滴芭蕉。艳冷香消。柳枝难比旧时腰。”描述了一幅秋雨细密,芭蕉叶上滴落的情景,以及柳树难以与昔日风采相比的萧瑟景象。
  • “秋意早知人意改,做出萧条。”表达了秋天的到来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内心也随之变得萧条。
  • “书帙也须抛。锦字谁挑。便逢花月转无聊。记得春来如中酒,不自今朝。”意味着书籍被搁置一旁,心中无人再为锦书所挑拨情感,即便偶逢花开月明,也感到无趣。
  • “闺情四首(其一)注音版 [宋]魏鹏 春闺晓起泪痕多,倦理青丝发一窝。”展示了春天早晨女子起床后,由于思虑过重,泪水沾湿了衣襟,她疲倦地梳理着散落在枕头上的青丝。
  • “闺情四首(其二)注音版 [清]曹亮武 愁与病相兼。滋味曾谙。”表达了因忧愁和疾病相伴,使得心情变得苦涩复杂,如同尝尽了人生百味一样。
  1. 诗歌鉴赏
  •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深秋时节,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 诗人以“疏雨滴芭蕉”开篇,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艳冷香消”,则进一步强调了季节转换所带来的变化和女子心中的哀伤。
  • 诗中“秋意早知人意改”透露出一种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体察,而“便逢花月转无聊”则反映了女子在美好时刻也无法摆脱心中的空虚感。
  • 最后两句“记得春来如中酒,不自今朝”更是强化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心理变化——从春日的欢愉到如今的无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艺术特色
  • 曹亮武在《浪淘沙·其三·闺情四首》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比喻,如“疏雨滴芭蕉”中的“疏雨”、“芭蕉”等,都极具画面感。
  •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 曹亮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文化背景与影响
  •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现象或生活状态,通过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心理状态。
  •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感悟。

《浪淘沙·其三·闺情四首》不仅是曹亮武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清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