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巢卧病深夜闻雨遂不成寐(甲辰)

月黑夜沉沉,风窗黯客心。
虫声愁外集,秋气病中深。
骨弱衾愈重,家遥梦自寻。
更阑闻骤雨,归思倍难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巢卧病深夜闻雨遂不成寐》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诗论家和书画家。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因病卒于苏州寓所。他的生平事迹在多种文献中有所提及,其作品《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诗歌原文:月黑夜沉沉,风窗黯客心。虫声愁外集,秋气病中深。骨弱衾愈重,家遥梦自寻。更阑闻骤雨,归思倍难禁。

  3. 作品内容解析:张问陶的这首《书巢卧病深夜闻雨遂不成寐》表达了作者在深夜卧病之中,听到雨声而无法入睡的情感体验。诗中“夜深人静”与“骤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骨弱衾愈重,家遥梦自寻”一句,不仅表现了作者身体的虚弱,也折射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4. 艺术成就:张问陶的诗作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他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使得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深邃的意境。在《书巢卧病深夜闻雨遂不成寐》中,诗人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结合,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张问陶的这首《书巢卧病深夜闻雨遂不成寐》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晚清文人的内心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