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青口选青书院

地临齐鲁大区,愿诸生绍述儒林,广为上都培杞梓;
客是江淮男子,笑十载驰驱幕府,又来东海看涛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选青书院》是张謇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教育和青年才俊培养的期望和愿景。下面将介绍这副对联及其背景:

  1. 对联原文:紫阳之桥始见虹,青口春潮帆若鸿。
  • 紫阳之桥始见虹:这句话意味着在紫阳桥上,彩虹出现的景象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紫阳桥是古代赣榆的一个著名桥梁,而彩虹的出现则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成功即将来临。
  • 青口春潮帆若鸿:这句话描绘了春潮中船只的景象,如鸿雁般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象征着团结和统一。青口港的春潮景象被董志毅描述为“千帆竞发”,展现了当时港口的繁忙和繁荣。
  1. 创作背景: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一位杰出的晚清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中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张謇不仅在政治和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还非常关心教育,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曾任选青书院院长,并在任内纂修了《光绪赣榆县志》等重要文献。
  2. 历史沿革:赣榆青口镇的历史悠久,早在明嘉靖年间,文人董志毅便有诗赞美青口镇的繁华景象。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朝廷西北到东南的物流日趋繁杂,漕运不济,青口一度禁海。然而,朝廷西北到东南的物流依然日趋繁杂,漕运不济,使得赣榆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教育理念:张謇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提升民众的素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在任选青书院院长期间,他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还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书院变迁:选青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该书院不仅是赣榆青口镇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
  5. 文化传承: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张謇在任内纂修的《赣榆县志》记录了书院的历史和变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这也体现了张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选青书院》不仅是一幅对联,更是张謇对教育和青年培养的深刻思考和期望。它反映了张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通过了解这副对联及其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张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