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沟和藩侄诗

余论安能遂奖成,早知刚折误余生。
世途龃龉何关命,驿路谽谺总不平。
春色可歌莺有舌,地形相错犬无声。
菜根风味应相忆,此是新疆第一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荫桓的《咬牙沟和藩侄诗》是清代文学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坎坷与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荫桓:清代文人,字仲仁,号退庵,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清朝晚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感慨为主,同时也涉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光绪年间,此时正是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诗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世事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
  1. 诗词原文
    余论安能遂奖成,早知刚折误余生。
    世途龃龉何关命,驿路谽谺总不平。
    春色可歌莺有舌,地形相错犬无声。
    菜根风味应相忆,此是新疆第一程。
  2. 诗词解析
  • “余论安能遂奖成,早知刚折误余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感伤,认为自己无法顺顺利利地获得成功,如果早知结果会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避免犯错。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接受态度。
  • “世途龃龉何关命,驿路谽谺总不平。”:诗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在这里,“世途”指的是社会的道路或局势,而“谽谺”形容道路不平,比喻社会的混乱和矛盾。诗人认为,即使命运多舛,也无法逃避这种局面。
  • “春色可歌莺有舌,地形相错犬无声。”: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莺歌燕舞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但诗人却觉得莺歌中隐含着辛酸;同样地,犬的沉默也暗示了世间的寂静与无声。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菜根风味应相忆,此是新疆第一程。”:这里的“菜根”可能指食物或生活的基础。诗人通过回忆新疆的第一段旅程,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这种回忆带有一定的哀愁色彩,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不舍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咬牙沟和藩侄诗》不仅是张荫桓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清代社会的风貌以及诗人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