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黎莼斋之母

令仪令德,垂式乡闾,缅南中天姥一峰,风凄冢树;
文子文孙,并驱皇路,痛西上夜郎万里,泪洒江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黎莼斋之母》是清代诗人张裕钊创作的一副对联。下面将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1. 作者介绍
  • 张裕钊的生平: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省武昌人。他是咸丰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师从曾国藩,并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并称为“曾门四弟子”。他的古文创作以议论见长,兼善写景,其作品有《濂亭文集》流传后世。
  1. 文本内容
  • 文学形式:《挽黎莼斋之母》是一副典型的对联,通常用于表达哀悼或纪念之情。在对联中,上下两句往往意义相互呼应,形式上对称,音韵和谐,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联艺术的独特韵味。
  • 意境传达:此对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逝去母亲的哀思和怀念。上联“令仪令德,垂式乡闾”,下联“文子文孙,并驱皇路”,不仅赞美了逝者的美好品德和崇高地位,也寓意着家族后代的辉煌未来。
  • 情感表达:通过对天姥峰的描绘和夜郎万里的悲痛,展现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1. 艺术风格
  • 对仗工整: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而《挽黎莼斋之母》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 意象丰富:张裕钊善于使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如南中天姥峰的描写,既增添了诗作的美感,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挽黎莼斋之母》不仅是对联艺术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教育意义:作为对联,这副作品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挽黎莼斋之母》不仅仅是一副普通的对联,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通过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