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纬本秋虫,瓜棚饮清露。
粉惭蝴蝶翅,艳谢蜉游羽。
寒怜蛩语阶,高怯蝉吟树。
耻为促织争,豪家作金注。
机杼终夕劳,不能成尺素。
童子爱追寻,苦被微声误。
朝辞豆花丛,暮入樊笼固。
瓜叶何青青,时向樊笼哺。
草虫本微姿,跳踯转惊怖。
吟声久断绝,意与儿童忤。
偶然时一鸣,都无向来趣。
昨夜樊笼开,双双一朝去。
小庭藤影密,叶深不知处。
转向青葱中,相对连朝语。
咽露餐新凉,繁响达昏曙。
喓喓类苦吟,切切如悲诉。
满耳皆秋声,小斋若园圃。
午梦客初醒,听此涤尘虑。
物性贪所适,妙理得深悟。
徘徊夕阳下,斯物良足赋。
秋夜听络纬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听络纬声》这首诗,是清朝大臣张英在清幽的秋夜所创作的。诗中不仅描绘了络纬虫在瓜棚上鸣叫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之声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
《秋夜听络纬声》的创作背景是清代康熙年间,张英作为朝廷重臣,其文学创作常常与时代背景和政治生活相关联。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官场生涯结束后,选择了一种更为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时所写,反映了作者在宁静的夜晚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以及对生命状态的思考。
诗中的“络纬本秋虫”,直接点明了主题——秋天的络纬虫。络纬虫以其独特的鸣叫声而闻名,它们的鸣声清脆而悠长,常被视为秋天的象征。诗中的络纬虫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它们在瓜架下饮露、鸣唱,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声音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张英用词细腻,通过丰富的形容词来描绘络纬虫的声音,如“粉惭蝴蝶翅”、“羞谢蜉游羽”。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地传达了昆虫微妙的动作,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微妙变化的感受。同时,诗人运用了“寒怜蛩语阶,高怯蝉吟树”等句子,进一步描绘了秋夜里不同昆虫的行为特点,使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感知这一季节特有的氛围。
诗中还蕴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人提到“机杼终夕劳,不能成尺素”,反映出织布女工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辛劳的同情和理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显示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也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秋夜听络纬声》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动物行为、劳动人民生活以及作者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