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晤方明农先生赋赠

桃渡诗人宅,春水生柴门。
未到巳七年,相忆劳晨昏。
壁间画梅竹,斑剥今尚存。
百卷嵞山诗,古调无纤尘。
高吟石城烟,妻子同小园。
僻巷连野寺,萧然如山村。
入室古人在,闭门吾道尊。
吟诗饮醇酒,世俗安可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晤方明农先生赋赠》是清代诗人张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张英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厚情谊,也通过其丰富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歌的魅力。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诗词原文
    桃渡诗人宅,春水生柴门。
    未到巳七年,相忆劳晨昏。
    壁间画梅竹,斑剥今尚存。
    百卷嵞山诗,古调无纤尘。
    高吟石城烟,妻子同小园。
    僻巷连野寺,萧然如。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此诗通过对故居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感和生活气息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古朴的环境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
  • 情感真挚:诗人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通过“未到巳七年,相忆劳晨昏”表达了长时间的分离和对重逢的喜悦。这种深沉的情感交流使得诗歌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 艺术成就:张英在创作中运用了精湛的书法技巧,使诗句中的字迹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同时,他对诗句的安排和修饰也显示出高度的艺术修养,使得整首诗歌既有深度又有美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点滴,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育意义: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晤方明农先生赋赠》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传递着关于忠诚、怀念和珍惜的情感价值。

张英的《重晤方明农先生赋赠》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经典诗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真谛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