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尽闲居

溪山雪拥废追寻,捡点清欢发苦吟。
斗室梅花香作茧,容予炉火坐来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尽闲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其晚年生活的闲适与感慨。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岁尽闲居’: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代表诗作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等。
  1. 作品原文:
    岁尽闲居,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谁能从我游?老霜松宁耐,溪山寒惯。探借十日前春,小杯盘、也做寿筵模范。绕膝舞斑衣,有酒从他劝。但任真来浑是处,梦不到、笙歌瑶燕。双健任旁人播尽,风流眉案。

  2. 作品赏析:

  •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岁末时的闲居生活,通过闭门不出、独自赏景、静坐观山等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句如“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描绘了作者悠闲的生活状态,而“谁知此心味?百二十年期”,则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淡然态度,如“探借十日前春,小杯盘、也做寿筵模范”展现了他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与怀念,而“任真来浑是处”则显示了他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内心世界的抒发,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体现了他对人生、友情及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岁尽闲居”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厚情感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淡然。这首诗不仅是白居易诗歌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