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练日腊三七,细竹长竿风卷疾。
岁岁荒村守敝庐,家家净扫迎新吉。
扫遍瓦椽及四围,甑中之尘凝不飞。
朝来坐曝茅檐下,垢面相逢仍苦饥。
扫尘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扫尘行》是清代诗人张自超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节日习俗的尊重和传承,更通过其深邃的内涵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社会风貌。
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人们在春节前夕进行的“扫尘”这一重要活动。在古代中国,“扫尘”不仅仅是一个清洁的动作,它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根据历史记录,“扫尘”活动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开始,持续到除夕。在这一时间段内,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这不仅是迎接新年的到来,更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对新年的期望。张自超的诗中,通过对“扫尘练日腊三七”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对旧岁的眷恋以及对新年的憧憬。
《扫尘行》中还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提到使用细竹长竿来“风卷疾”,这不仅是对动作的描述,更是对自然界力量的一种象征性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常常被赋予了吉祥、清新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诗中的“岁岁荒村守敝庐,家家净扫迎新吉”等句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村生活状态。这种描述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望,更是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肯定。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扫尘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