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十三

羽书百道起黄尘,一马临江入紫宸。
国耻不言教战士,时危亟欲选才人。
空馀跋扈桓宣武,岂有勤王温太真。
燕雀巢堂朝夕计,延秋门外走踆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十三”是明朝末年诗人张笃庆的作品。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笃庆,清朝时期山东淄川人,字历友,号厚斋。他是康熙二十五年的拔贡生,并曾受到施闰章的赏识。虽然他曾尝试参加鸿博考试,但因力辞不就而未能成功。
  • 张笃庆后回乡隐居,闭门著书,以盛唐为宗,尤其擅长歌行体诗歌,有《八代诗选》、《昆仑山房集》等著作传世。
  • 他的诗作以唐朝盛期为典范,尤其擅长歌行体,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羽书百道起黄尘,一马临江入紫宸。国耻不言教战士,时危亟欲选才人。空馀跋扈桓宣武,岂有勤王温太真。燕雀巢堂朝夕计,延秋门外走踆踆。

  2. 作品赏析

  •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国家状况的忧虑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反思。诗中提及的“桓宣武”和“温太真”均指历史上的人物,前者可能是东晋时期的桓温,后者则是东晋时期的桓温之子桓温之兄。这些历史人物在诗中被用来象征那些在动荡时局中能够振臂高呼、勇于担当的人,而这样的人物似乎已经变得稀缺。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末年国难当头之际。当时的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将领甚至投降敌人,导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诗中的“羽书百道起黄尘”形象地描述了战乱频繁、战事不断的景象。而“一马临江入紫宸”则暗喻了皇帝身边的局势也岌岌可危,需要有能力的官员来拯救。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当前局势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1. 思想内容
  • 诗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现状的担忧,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回顾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诗人希望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人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复兴贡献力量。
  1. 文学价值
  • 张笃庆的这首《咏史十三首 其十三》不仅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张笃庆的《明季咏史十三首 其十三》不仅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心声,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努力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