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慢 独游极乐寺见海棠已残

花烂当春,人闲似我,招寻独在芳径。
颇绕溪流,便离尘境,到眼一泓明净。
看竹看桃杏,又看到、海棠红剩。
剩将几曲愁心,辘轳同袅金井。
莫是么禽唤起,教如睡香魂,枝上催醒。
宿雨阑低,晓阴篱短,次第欲斜还整。
恻恻轻寒意,浑不耐、蝶衣飘影。
细数韶光,封姨何事吹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春慢·独游极乐寺见海棠已残》是清代诗人张祥河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花烂当春,人閒似我,招寻独在芳径。颇绕溪流,便离尘境,到眼一泓明净。 看竹看桃杏,又看到、海棠红剩。剩将几曲愁心,辘轳同袅金井。莫是么禽唤起,教如睡香魂,枝上催醒。

  2. 诗词解析

  • 主题探讨:《探春慢》通过描绘独游极乐寺时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平淡的宁静感受。
  • 词作风格:全词语言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通过“花烂当春”等词汇的使用,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春天的氛围,同时“人閒似我”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1. 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该作品创作于清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对研究清朝诗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词中意象解析
  • 海棠花:海棠花常被视为美丽而稍纵即逝的象征,此词中“海棠红剩”可能寓意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或短暂的人生。
  • 清溪: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清溪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 辘轳(Lu Lü):古代的一种提水装置,此处可能象征生活中的琐碎事务。
  1. 作者张祥河及其贡献
  • 生平介绍:张祥河,字子厚,号秋史,清朝时期的诗人,擅长写诗填词,尤其擅长写词。他的词作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 成就与影响:张祥河的词作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春慢·独游极乐寺见海棠已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该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深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