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八

发祥云彩记芒砀,丰沛由来是故乡。
裕国黄金挥已尽,连城白璧碎无光。
头衔早驾陪都上,鼾息岂容卧榻旁。
使气更怜程不识,算来不值一钱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午岁暮感事诗 其八”是一首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时刻的感慨与思考的文学作品。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1. 作品简介
  • 作者背景:张洵佳,字少泉,又字瑞生,同治癸酉优贡。他曾任河南上蔡、宁陵陈留县知事,后升任直隶州知州。
  • 诗的主旨:”甲午岁暮感事诗”共二十四首,每一首诗通常都反映了诗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感慨和思考。此诗为其中的第八首,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及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映。
  1. 诗意解析
  • 开篇描绘:”发祥云彩记芒砀,丰沛由来是故乡”,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故乡景象,暗示着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深厚情感。
  • 现实反思:”裕国黄金挥已尽,连城白璧碎无光”,通过“裕国黄金”和“连城白璧”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国家财政枯竭和珍贵文物被毁的现实不满。
  • 政治抱负:”头衔早驾陪都上,鼾息岂容卧榻旁”,这里可能隐喻了作者早年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
  1. 历史背景
  • 甲午岁暮:甲午指的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这一年中国遭遇了重大失败——甲午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岁暮。
  • 感事诗:感事诗是指反映时事、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或国家命运关切的诗歌。
  1. 思想内涵
  • 忧国忧民:整首诗渗透出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 文化自豪:”裕国黄金挥已尽,连城白璧碎无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在国家困境中保持文化自信的决心。
  • 人生态度:”头衔早驾陪都上,鼾息岂容卧榻旁”则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甲午岁暮感事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张洵佳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