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词十二首 其七

芙蓉江上旧家乡,会计归期与共商。
趁我年华仍壮盛,教他儿女乐伦常。
侧生有种徵兰梦,垂老回甘啖蔗浆。
谁道西风吹木末,藕花香散泣鸳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春词十二首·其七》是清代张洵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从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
  • 张洵佳生活在清代中后期,身处一个文风盛行的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此诗可能是张洵佳在特定时期内感慨人生无常、世事多变而创作的。他的这一作品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变迁的深刻思考。
  1. 内容赏析:
  • 诗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变化的无奈。
  • 诗人通过对“芙蓉江上旧家乡”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 “趁我年华仍壮盛,教他儿女乐伦常”表达了诗人希望家人能够享受幸福时光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青春不再、韶光易逝的感伤。
  • “谁道西风吹木末,藕花香散泣鸳鸯”通过荷花和鸳鸯的象征,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哀愁。
  1. 艺术特色:
  • 该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深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诗中的意象选择和象征手法运用得当,如“荷叶”、“藕花”等自然景物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

《伤春词十二首·其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也展示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特质和文化价值。作为读者,可以深入品味其内涵,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