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词十二首 其三

春雨春风一梦过,瞢腾春梦奈愁何。
外孙黄绢题词少,小妹青溪短命多。
坐使名花归劫海,欲将幽憾愬阎罗。
此生行乐蹉跎甚,憔悴而今两鬓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春词十二首·其三》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和感慨。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白玉蟾: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擅长写景抒情,尤其喜欢描绘山水之美。
  • 时代背景:宋徽宗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白玉蟾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诗歌原文
  • 幽人抱膝掩柴门,八九渔家烟水村。坐对青山两无语,春风春雨送黄昏。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坐对青山两无语”描绘了诗人面对青山而沉默不语的情景,展现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 情感表达:“春风春雨送黄昏”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风和春雨似乎成了岁月更迭的象征。
  • 象征意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理解和感怀。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青山”、“春雨”,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 节奏与韵律:诗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都短小精悍,韵脚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的窗口。
  • 哲学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如对生命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悟,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历代许多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宋诗中的经典之作。
  • 流传情况:此诗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据考证,这首诗可能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环境。
  • 创作原因:可能是作者在特定的季节或情境下有感而发,通过对春天消逝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1. 文化传承
  • 诗词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这首诗经常被选入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
  • 学术研究:学者们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包括历史文化、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伤春词十二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的印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