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落魄无知者,手把长竿钓城下。
城边漂母哀王孙,每日相逢进一餐。
丈夫得食母意毕,岂望将来更报恩。
钓竿一掷仗剑走,龙变云蒸骇九有。
锦衣此日归故乡,独奉千金酬漂母。
贫贱英雄最可怜,肯因富贵忘当年。
区区一饭尚如此,推食解衣何待言。
君不见,南昌亭长小人也,召见犹蒙赐百钱。
读《史记》四十首 其十三 酬漂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其中第四十三篇为《司马相如列传》,讲述了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和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
在《史记》中,“其十三”通常指的是《司马相如列传》的第十三章,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在这一章中,张晋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司马相如的落魄与不屈,以及他最终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成功的历程。
张晋在诗中描绘了王孙(即司马相如)的落魄状态。这个形象是一个无知而又孤独的人,手拿长竿在城下钓鱼。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司马相如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落魄的环境中,司马相如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坚韧。
张晋详细描述了司马相如与城边漂母的相遇和交往。漂母每日给予司马相如一餐饭食,而当司马相如得到食物后,他并没有因为富贵而忘记当年的恩情,反而用锦衣归故乡,并独奉千金酬谢漂母。这一行为体现了司马相如的感恩之心和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张晋通过对司马相如成功后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他才华的重要性。当他在汉朝取得巨大成功后,他并没有因此而忘本或变节,反而更加尊重和感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三·酬漂母》不仅是对《史记》中某一篇章的简单叙述,更是对司马相如一生的深刻反思和评价。他的诗歌通过对司马相如落魄、感恩、成功等不同阶段的描绘,展示了一个真正英雄人物的形象。同时,张晋的诗歌也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感恩的心,不忘恩情,这也是他诗歌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