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四十首 其五 撞玉斗

鸿门置酒饮未已,沛公如厕忽先起。
白璧玉斗不敢献,愁彼君臣怒不止。
项王受璧置座右,亚夫见斗恨切齿。
玉玦三举王默然,事已大定宁须此。
竖子不足谋,老臣空拊髀。
拔剑一撞情激昂,吾属今为若卤矣。
疽发背,亚父死,垓下五人分王体。
纵有奇计难瓦全,茫茫恨入乌江水。
君不见,当年望气非荒唐,沛公原是真天子。
金瓯既已属他人,玉斗撞碎徒为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史记》四十首其五《撞玉斗》并非直接引用自《史记》,而是一首古诗,作者是清代诗人张晋。这首诗描绘了鸿门宴上的历史事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人物心理活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内容:《撞玉斗》是《读《史记》四十首》中的一首诗,主要描写了在鸿门宴上的情景。诗中描述了沛公(即汉高祖刘邦)在宴会中途如厕,而项王(即项羽)却将白璧玉斗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亚父(即范增)看到这种情况后感到愤怒。

  2. 历史背景:鸿门宴是秦末汉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项羽在灭秦之后进入咸阳城,与刘邦产生了矛盾。在鸿门宴上,刘邦被邀请赴宴,但因畏惧项羽,未能参加。宴会结束后,刘邦返回军营,途中得知项羽已将其父刘邦视为“沛公”杀害的消息,因此决定回营面见项羽,商讨对策。

  3. 文学手法:《撞玉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叙述,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的“白璧玉斗”象征着珍贵之物,而不敢献出则是对项羽性格的一种隐喻。诗中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4. 文学史地位:《撞玉斗》虽然不是出自《史记》本身,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读者,成为研究《史记》及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要参考文本。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张晋的《撞玉斗》不仅是对《史记》中鸿门宴事件的再现,也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即使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权力、道德等议题的深刻思考。《撞玉斗》作为文学作品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