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作消寒会不果 其一

曾对黄花醉午筵,重逢忽忽腊梅天。
秋风乍试莼鲈味,夜雪才回书画船。
毛颖生涯无定价,语儿情景祇虚缘。
归来未检囊中句,射雉翻争一笑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作消寒会不果 其一》是清代文学家张振夔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文化价值:

  1. 内容概述
  • 主题与情感:《拟作消寒会不果 其一》主要表达了诗人因故未能参加消寒会时的失落与感伤。诗中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朝的情景,折射出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更迭的感慨。
  • 情景描绘:诗中的“曾对黄花醉午筵,重逢忽忽腊梅天”等句,形象地展现了消寒会的热闹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寂寞与落寞。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变化。
  • 艺术手法:此诗运用了象征、拟人等手法,使得景物与情感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对仗,如“黄花”、“莼鲈”、“毛颖”,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性。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象和人文事物作为意象,如“黄花”、“腊梅天”、“夜雪”等,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也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色彩。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尤其是“秋风乍试莼鲈味,夜雪才回书画船”,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深度。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开头的宴会盛况到结尾的失落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绪变化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具有较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审美追求: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展示了对美的敏锐感受力和深刻理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社会影响: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美化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拟作消寒会不果 其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艺术与生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