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年今夕笑牵牛,记否长生殿里秋。
回首浓华叹销歇,马嵬西望月如钩。
临潼七夕怀古
介绍
《临潼七夕怀古》是清朝诗人常纪的作品。常纪,号理斋,为清代承德人,乾隆辛卯进士,曾历任崇庆知州。在诗坛上,他以一首流传甚广的《临潼七夕怀古》留名后世。《临潼七夕怀古》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赞颂,更是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反思。
常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帝王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感慨。其中“堂年今夕笑牵牛,记否长生殿里秋”描绘了皇帝当年在长生殿中与牵牛星相会的景象,而“回首浓华叹销歇,马嵬西望月如钩”则是回忆往昔繁华,感叹时光易逝,最终落笔于马嵬坡上的明月,暗喻历史的沉痛。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哀愁,也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感。
《临潼七夕怀古》作为诗歌,其价值在于承载和传递了一种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常纪通过对这一古老节日的描绘,将读者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人们得以从古人的视角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表现方式,使诗歌本身超越了单纯的审美体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临潼七夕怀古》的创作背景也极具研究价值。常纪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貌。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断是在清朝中叶,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人的思想状态都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常纪的生平及其创作环境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临潼七夕怀古》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小觑的。这首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常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使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研究。
《临潼七夕怀古》作为清朝常纪的代表作,不仅是对古代节庆风俗的记载,更是对历史长河中王朝兴衰的一种反思。这首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层面,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历史意义。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朋友来说,深入研究和理解这首诗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还能提升文化修养和历史意识。因此,常纪的《临潼七夕怀古》无疑是一部值得传颂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