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 (1945乙酉)

山庐好,策杖一盘纡。
草际跃过青蚱蜢,路旁蹲得老蟾蜍。
物态野而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1945乙酉)”是一首清代高燮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山庐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乡土之真。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概述
  •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高燮所创作的诗作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945乙酉年,属于《望江南六十四阕》的一部分。
  • 《望江南六十四阕》是一组共六十四首的诗作,每首都以“望江南”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以及自然的热爱。
  1. 诗句解读
  • “山庐好,众卉逐光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山庐周围各种植物竞相生长,展现出自然界生命力的旺盛。
  • “五月榴花明可照,百年柿树欲争长。”通过描写五月榴花明艳照人以及百年柿子争相生长的情景,反映了季节变换与物态变迁的自然美。
  • “透过屋檐墙”这句诗则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朴素感受,以及通过窗户看到的美丽景色。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诗句,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家乡山水的挚爱和赞美之情。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五月榴花明可照”中的榴花象征热情与生机,“百年柿树欲争长”则寓意长久与繁荣。
  1. 历史背景
  •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即20世纪40年代的乙酉年。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景观来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1. 文化价值
  • 作为清朝末年的诗歌作品,《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色。

高燮的《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命之美的赞美。这部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