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对岩宫谕七十 其三

匝月笙歌宴未移,修修书剑自天涯。
品题易作连城贵,剪拂宁忘伏枥思。
中允最怜投分久,舍人应念报恩迟。
只余木食严栖客,愿自商山更采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对岩宫谕七十 其三》是清代著名诗人陆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壮志未酬与人生感慨。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
  • 作者陆楣简介:陆楣,字紫宸,号铁庄,是清江南无锡人,以工诗古文著称。陆楣少年时期便显示出非凡的文学天赋,曾受到秦松龄和严绳孙的赏识,并由此声名鹊起。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不慕荣利,乐于授徒自给,并与当时的文人如顾祖禹、魏禧、刘献廷等有着深厚的交往。
  • 创作动机:陆楣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壮岁时的抱负和晚年的感悟。诗中提到“朱弓白羽从戎日,玉尺冰壶校士时”,反映了他在青年时期投身军旅的经历以及在朝廷中参与科举考试的日子。同时,诗中也有“世路漫随三仕改,臣心真有一人知”这样的句子,体现了他对于仕途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知己的渴望。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秦对岩宫谕七十 其三》中的意象丰富而深邃。例如“匝月笙歌宴未移”一句,通过对笙歌宴会的描述,隐喻了官场上的浮华和空虚;“脩脩书剑自天涯”则表达了作者虽身在异地,但志向高远,坚持自己的理想。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渗透着作者对过往经历的追忆与反思。诗中的“品题易作连城贵,剪拂宁忘伏枥思”两句,不仅描绘了物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抉择。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秦对岩宫谕七十 其三》作为陆楣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体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清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后世影响:陆楣的这首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他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是清诗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秦对岩宫谕七十 其三》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陆楣的个人风采,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每一位文学爱好者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