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井诗

萧疏荆布古风存,纸阁芦帘想旧村。
凄断辘轳霜晓冻,抛残砧杵月黄昏。
劳歌底用惊时俗,舂庑何应傍市门。
欲采蘼芜三径失,要离坟畔与招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梁鸿井诗》是清代诗人陆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其的简要介绍:

  1. 基本信息
  • 陆楣,字紫宸,原名梁,字子任。他少孤贫力学,工诗古文,见知于秦松龄、严绳孙,名誉始盛。不慕荣利,授徒自给。曾北游燕赵,南至广东。有《铁庄文集》、《疏快轩诗》等著作流传后世。
  1. 作者简介
  • 陆楣的生平事迹在《清史列传》中有记载,他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所称颂。他的生活经历也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对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视角。
  1. 作品原文
  • “萧疏荆布古风存,纸阁芦帘想旧村。凄断辘轳霜晓冻,抛残砧杵月黄昏。劳歌底用惊时俗,舂庑何应傍市门。欲采蘼芜三径失,要离坟畔与招魂。”
  •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景象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1. 整体翻译
  • 这首诗的翻译可能因语言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传达出诗中描述的意境。例如,“萧疏荆布古风存”可以翻译为“古老的乡村风貌依旧存在”;“纸阁芦帘想旧村”可以翻译为“想象中的古老村庄”等等。这样的翻译尝试捕捉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艺术魅力。
  1. 词句注释
  •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注释部分提供了一些关键的词汇和句子的解释。例如,“萧疏荆布”指的是古代的荆楚地区,“纸阁芦帘”则是指古代的建筑风格。这些解释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1. 白话译文
  • 为了让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白话译文部分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凄断辘轳霜晓冻”可以被理解为“凄凉地听着辘轳的声音,在寒冷的霜露中冻得瑟瑟发抖”;“劳歌底用惊时俗”可以被理解为“劳动的歌曲竟然惊动了世俗的眼光”等等。这样的译文保留了原诗的韵味和情感,同时也让现代读者能够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1. 创作背景
  • 《梁鸿井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陆楣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文人,陆楣可能曾在某个时期回到故乡,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这种体验促使他创作了这首反映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
  1. 名家点评
  • 对于《梁鸿井诗》的评价和解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这些不同的评价展示了《梁鸿井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
  1. 轶事典故
  • 关于《梁鸿井诗》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和典故。例如,有传说称陆楣曾在某次宴会上以这首诗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也有说法称这首诗是他在某个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创作的。这些轶事和典故为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作品赏析鉴赏
  • 《梁鸿井诗》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鉴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传统文学的重要窗口。

《梁鸿井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陆楣的文学才华,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