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僧寺和潘九仪韵

暝色城先到,人声野更稀。
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
魑魅憎人过,虫沙得地飞。
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归僧寺和潘九仪韵》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陶元淳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乡村夜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他是康熙二十七年的进士,曾担任广东昌化的知县。在任上,他自奉俭约,并经常深入村落间了解居民的疾苦。他还曾知崖州事,后因故逝世。他的著作包括《南崖集》、《明吏传》和《广东志》等。

  2.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暮归僧寺和潘九仪韵》全文如下:暝色城先到,人声野更稀。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魑魅憎人过,虫沙得地飞。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
  • 译文:城市的天色已经昏暗,野外的人声也变得稀少。由于山势深远,难以看到月亮,水面也因此显得更加昏暗,想要溅起衣服来驱赶身上的蚊虫。虽然四周有些小动物的声响,但它们并不讨厌人们经过。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一种超脱和宁静。诗句“人声野更稀”和“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夜晚的寂静和自然环境的美。同时,“魑魅憎人过,虫沙得地飞”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物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和向往。
  1. 诗歌主题与表达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对乡村夜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存的赞赏。
  • 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反映了其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人声野更稀”、“山深难得月”等句子,都体现了诗人巧妙运用语言的技巧。
  • 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都非常到位,如“魑魅憎人过”和“虫沙得地飞”,既生动又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有画面感也有情感的传递。

《暮归僧寺和潘九仪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对生活真谛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陶元淳深邃的诗歌艺术,还能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