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杂诗 其三

雨飒风泠间暮钟,秋深乐事比春浓。
前山啸处成鸾凤,曳杖寻知第几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上杂诗 其三”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袁枚(1648年—1716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祖籍浙江慈溪。他是清朝中期著名文人、诗人、文学批评家、散文家、美食家和戏剧家,有“江南才子”之美誉。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被誉为“诗界泰斗”。
  2. 创作背景:袁枚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春天游历绍兴与杭州时,写下了《湖上杂诗》二十一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作大约创作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乾隆时期,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3. 诗歌原文
    湖上轻舟泛碧波,闲情逸致任逍遥。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4.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湖上轻舟泛碧波”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湖景画面,碧绿的湖水与轻摇的船帆形成了和谐的画面。
  • 情感表达:“闲情逸致任逍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悠闲自得中忘却尘世烦恼的心态。
  • 对比手法:“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通过对比老与少两种不同的心境,展现了作者对青春的渴望以及对年轻生命的羡慕之情。
  • 哲理思考:“不羡神仙羡少年”不仅是对青春的赞美,也蕴含着对人生不同阶段价值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1. 文化价值:《湖上杂诗》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袁枚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收录在冀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上杂诗 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