诔亡室罗孺人联四首 其三

遗弱息以累高堂,瑟柱机丝长饮恨;
抚空棺而留异域,春镫秋月独伤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诔亡室罗孺人联四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思念的诗歌,通过描绘丧妻之痛,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清末近现代初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忧国忧民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 作品特点:陈三立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情感深沉且表达真挚,尤其擅长于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1. 诗句解析
  • “遗弱息以累高堂”:表达了妻子离去后家中无人照料,使得年迈的父亲承受了更多忧愁的悲哀。
  • “瑟柱机丝长饮恨”:描述了妻子去世后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和顺与欢乐,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痛苦和遗憾。
  • “抚空棺而留异域”:表达了自己因思念亡妻而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和无助的心情。
  • “春镫秋月独伤神”: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面对明灭不定的灯笼和秋天皎洁的月光,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悲伤和哀愁。
  1. 主题思考
  • 生死离别: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生与死的不可逆转,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和个人情感的巨大变迁。
  • 家国情怀:诗人通过个人的丧事反映出国家兴衰、家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社会现实。
  • 文化传统:陈三立的诗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在对待死亡和丧事的态度上。
  1. 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诗中多次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如空棺、异域等,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感染力。
  • 对比手法:通过对现实与回忆的对比,突出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 情景交融:在描写具体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感受和思想情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陈三立的《诔亡室罗孺人联》不仅是对亡妻的哀悼,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也能感受到他对家庭的深深依恋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