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徐中山王墓

游车满溅残阳色,下踏广场扫榛棘。
穹碑剥蚀粗可读,开国功名知第一。
弦管兵戈五百年,虎踞江山尸盗贼。
欲呼魂魄起鞭箠,宵骑石马收八极,荒荒祇对孤云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徐中山王墓》

陈三立的《过徐中山王墓》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厚重感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历史更替的深刻思考。

诗歌开头便描绘了一幅游人满溢的场景,车辆在夕阳的映照下溅起一片片残阳色,而诗人自己则踏着荒芜的小径前行。这里,作者用“游车满溅”和“下踏广场扫榛棘”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对往昔繁华的回忆及对现实荒凉的感叹。这种对比,既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深感慨。

诗人转向对中山王徐达墓的描述,用“穹碑剥蚀粗可读”来表达墓地因年代久远而显得破败的景象。这既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过往英雄人物的敬仰。“开国功名知第一”一句,则彰显了徐达作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崇高地位。然而,诗句中的“五百年,虎踞江山尸盗贼”,却透露出历史的残酷和国家的不幸。

诗歌最后两句“弦管兵戈五百年,虎踞江山尸盗贼”则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勾画出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这里的“弦管兵戈”不仅是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再现,也暗喻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以此结束全诗,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这首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写上,而是深入到了更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思考中。

《过徐中山王墓》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后人在欣赏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