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架飏丝风,绿云嘘几炷。
绳床伸脚人,欹听蝉吟度。
千山压沈沈,立壁闲双屦。
合眼魂飞扬,宙合非我故。
孤注酣摴蒱,供帐倚櫑具。
孰非大盗积,众狙汝喜怒。
摩挲腹中书,今昨互迷误。
蕉气漏牖槅,抱凉涌孤趣。
昼榻偶咏
介绍
《昼榻偶咏》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诗。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为“维新四公子”。陈三立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从诗歌内容来看,《昼榻偶咏》描绘了作者在一个炎热夏日里午睡时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的炎热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在诗中写道:“瓜架飏丝风,绿云嘘几炷”,生动地描绘了夏日午后的自然景象;“绳床伸脚人,欹听蝉吟度”则表现了人们在高温中的慵懒和惬意。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某种感慨或思考。
从艺术手法来看,《昼榻偶咏》体现了陈三立精湛的诗歌技巧。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远,用词考究,意境优美。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夏日的炎热、蝉鸣等自然现象与人的内心世界巧妙结合。例如,“千山压沈沈,立壁閒双屦”一句,不仅形象描绘了山峦的雄伟,也暗喻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此外,诗人还善于通过对比手法,如将“孤注酣摴蒱,供帐倚櫑具”与“众狙汝喜怒”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意义。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来看,《昼榻偶咏》作为陈三立的作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陈三立生活在晚清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思想文化交锋激烈。他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午睡场景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因此,阅读《昼榻偶咏》,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昼榻偶咏》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夏日午睡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陈三立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研究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文人心理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