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用伯韬除夕韵

兀兀埃几间,托世一长夜。
窃悲韩愈语,志欲死闲暇。
熟视园木疏,鷇音时上下。
孱襟引碎念,诘曲不可泻。
匏系亦何为,息息阅代谢。
嵇康嗜操锻,陶潜喜穫稼。
劳生各有适,纵浪于大化。
独怜具茨野,途迷七圣驾。
至人无磷缁,谁欤傥其亚。
闵默自嗤哂,终能问田舍。
西岭章水阳,幽异片椽假。
安论没蓬蒿,且与嬉台榭。
不见辽海隅,骸骨相枕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遣兴用伯韬除夕韵》是一首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的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是中国近代的杰出诗人、思想家,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他出生于江西义宁,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光绪15年己丑(1889)中进士,曾担任过吏部主事等职,并在强学会期间参与活动。
  • 文学成就:陈三立的作品以深奥著称,其诗作多涉及忧国忧民的情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情感世界。
  1. 诗歌内容
  • 诗句解读:“兀兀埃几间”表达了诗人孤独无助的状态,象征着他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中的迷茫。“托世一长夜”则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窃悲韩愈语”引用了韩愈的言论,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的决心。
  • 情感表达:诗中的“志欲死閒暇”揭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看到“园木疏”,联想到“鷇音时上下”,这些自然现象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引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哲理思考: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通过对“嵇康嗜操锻,陶潜喜穫稼”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纵浪于大化之中的态度。最后两句“独怜具茨野,途迷七圣驾”,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清末近现代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困惑。陈三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绪和精神面貌。
  • 文学价值:《遣兴用伯韬除夕韵》不仅展示了陈三立的诗歌才华,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 时代影响:陈三立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遣兴用伯韬除夕韵》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作为诗歌的载体,如“园木疏”、“鷇音时上下”等,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陈三立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意的美好和深刻的哲理。
  • 结构布局:这首诗的结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从开篇的孤独到结尾的豁达,诗人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展现了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遣兴用伯韬除夕韵》不仅是陈三立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贵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