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西山取途四十里至省会作

阴风猎冈丛,游子撇然逝。
回指寸寸草,荧我来时泪。
颠倒向辽途,塍陇纷鳞次。
氛雾映晨色,篱花醒孤寐。
犬吠原上村,浃洽松竹气。
四山会雷雨,春涨浩莫制。
木杪明波澜,坐损耕稼利。
沟防事甚大,明农傥为计。
十里怯泥潦,仆吁困颠踬。
野航呼使前,行李得小憩。
放溜疾凫鹭,抚此茫茫地。
飞云逼高桅,一纵江湖思。
须臾见城阙,晴光散笳吹。
飘飏鬓丝白,拂绕万重翠。
定论苍髯丞,衔觞迟客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西山取途四十里至省会作》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在这篇作品中,陈三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家乡和未来的复杂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其父陈宝箴担任湖南巡抚,提倡新政和新学,陈三立积极参与其中。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显著的贡献和成就。
  1. 作品概述
  • 诗名与主题:《别西山取途四十里至省会作》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描述了作者从西山取途四十里到达省城的经历和感受。
  • 诗歌风格: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绪和深刻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波动,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诗中的用词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词汇都经过精心选择,用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景象。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表现了旅途中的艰辛,更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 情感真挚:整首诗洋溢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忧虑,情感真挚而深沉。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别西山取途四十里至省会作》作为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 后世评价: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别西山取途四十里至省会作》不仅是陈三立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