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子琴同年不遇 其二

满意魂翻变徵声,弥天哀愤坐中倾。
应门剩就褒僮语,恐为行吟踏月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杨子琴同年不遇其二》是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世界。

《访杨子琴同年不遇其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都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先,从创作背景来看,陈三立生活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与新兴思想碰撞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三立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旧时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其次,主题上,诗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不遇的深切同情和遗憾。诗人通过对友人生活环境的描述,以及对自己情感状态的刻画,传达了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最后,艺术特点上,陈三立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哲理。例如,诗中的“满意魂翻变徵声”和“恐为行吟踏月明”等句子,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访杨子琴同年不遇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古诗,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深厚友谊的珍视,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时代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