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晴又雨作

喧风欲起墙头鹊,暗雨又随门外驴。
留与吴侬在春梦,惊寒说暖不关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放晴又雨作》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

诗的作者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维新运动的参与者,还在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包括创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等教育机构,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这些背景不仅体现了陈三立的政治理想和历史地位,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素材。

从艺术角度来看,《放晴又雨作》在表达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诗中通过描述天气的变化,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例如,“喧风欲起墙头鹊,暗雨又随门外驴”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隐含了世事变幻无常的意味,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把握。

《放晴又雨作》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中的用词考究而富有画面感,如“乘船”与“似乘船”、“一漏天”与“似乘船”等,既表现了自然景象的美,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层次。这种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还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放晴又雨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深厚。作为戊戌变法时期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革气息,也反映了文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放晴又雨作》作为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历史背景、艺术表现还是文化内涵来看,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