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

掩映霜痕深竹丛,迷茫雾鬓画楼东。
更堪玉笛关山上,照尽飘零处处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是清代诗人陈三立的诗作。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晚号别墨庵主人。他是一位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和学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深邃的思想见长。在这首诗中,陈三立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月亮和自然景象的深深喜爱。下面是对这首《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的分析:

  1. 诗作背景
  • 该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此时社会动荡,但诗人依然保持了文人的风骨和追求。
  • 诗中透露出诗人在海上观月时所感受到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内容
  •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深竹丛影、迷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 后两句则通过玉笛声和飘零的鸿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伤。
  1. 艺术手法
  • 使用“掩映”、“迷茫”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与夜色交融的景象。
  • 通过对玉笛声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1. 情感表达
  • 诗中的“满纸如闻呜咽辞,看看无语坐衔悲”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伤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忧虑。
  1. 文学价值
  • 作为元代的作品,此诗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1. 历史意义
  • 在文学史上,陈三立的这首诗被视为清代诗歌的一个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珍贵之作。

‘十六夜水轩看月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思的探索。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月夜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文化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