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三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
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三》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晚号老人,湖南长沙人。他是清末著名的维新志士,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文学创作,留下了众多传世之作。
  2. 诗歌原文:《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
    登楼望高坟,微醉草木气。万古落心头,仍卧峥庐夜。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现实的忧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变革与守旧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1. 诗歌主题:在这首短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楼望坟的场景,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哀思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诗人用“万古”这一词汇,强调了历史沧桑和个人情感的深远影响,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哲理意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艺术成就:《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不仅在情感表达上感人至深,还在艺术形式上也颇具匠心。诗人运用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结合,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不失个人的抒情色彩。
  3. 历史背景:该诗作于1902年的壬寅年长至节时,正值陈三立协助父亲陈宝箴巡抚湖南期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诗人本人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寻求改革之路。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更是陈三立个人精神风貌和时代变迁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深刻理解到诗人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及个人的社会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