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日影在朱门,手种今移天外村。
绰约阶墀容蚁斗,低垂帘幕隔蜂喧。
霜空自表亭亭色,岁晚应苏悄悄魂。
漫道无人看愈好,秋堂灯火浊醪存。
寒菊和伯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菊和伯韬》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与谭嗣同等一同被合称为“维新四公子”。在光绪年间,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活动,并曾担任官职,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诗歌原文:诗的第一句描述了日影在朱门之外移动的景象,第二句描绘了曾经亲手种植的花卉如今已经移种到天外村的情景。颔联通过描写蚂蚁在台阶上争斗,以及帘幕后蜜蜂的嗡嗡声,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又忙碌的生活场景。颈联则用霜空和岁晚作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生命消逝的思考。尾联以秋堂灯火和浊醪存照,表达了诗人虽无人问津但依然保持内心热情的态度。
诗歌鉴赏:陈三立的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独立自持的精神。其中,寒菊的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顽强生存的意志,与诗人自身的境遇形成了呼应。此外,通过对比自然中的微小生物如蚂蚁和蜜蜂,诗人巧妙地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相互依赖,也反映了自己身处乱世却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坚定态度。
《寒菊和伯韬》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作,也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思想深度上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纷扰的社会中找到自我定位和生活的意义。通过品读和学习陈三立的这首作品,可以更加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