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镫摇月响飞翰,初拂山亭玉露干。
风细江楼回笑语,花明霄汉护阑干。
三年闲思无新故,一片沧波已浩漫。
为忆笙歌爱良夜,酒怀谁解领春寒。
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
介绍
《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创作于19世纪末期。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深刻思考及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并因其父亲陈宝箴在湖南创办新政而深受影响。陈三立是一位多产作家,留下了多部诗集和文集,如《散原精舍诗集》《续集》《别集》等。
诗歌原文:
万镫摇月响飞翰,初拂山亭玉露干。
风细江楼回笑语,花明霄汉护阑干。
三年閒思无新故,一片沧波已浩漫。
为忆笙歌爱良夜,酒怀谁解领春寒。诗歌赏析:《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不仅是陈三立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该诗通过描绘元宵节之夜的景色与氛围,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首句中的“万镫”指的是夜晚众多灯笼的光点,给人以繁华热闹的感觉;“摇月”则暗示了月光下人们的欢声笑语。第二句中的“初拂山亭玉露干”,描绘了清晨的露水刚刚被日光照射过,透出晶莹剔透的美丽画面。第三句中的“花明霄汉”形容花灯如同天上星辰一般璀璨夺目,而“护阑干”则让人联想到人们在观赏花灯时的情景。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寂寞。
文学价值与地位:《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作为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文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展示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担当与精神追求。此外,该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午上元夕高观亭登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更是陈三立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融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