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小鲁还武昌

髯至寒虫恋苦吟,壁灯缩手坐深沉。
乍能吐臆参时变,稍恐随缘损道心。
归去江湖残泪在,低昂亲旧浊醪寻。
徉狂如问匡庐隐,飞尽千岩瀑布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别小鲁还武昌》是一首出自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戊戌政变后,陈三立离开京城南下江西南昌西山峥庐期间,与友人小鲁分别之际所写。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在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期间,积极参与强学会的活动。戊戌政变后,因参与维新活动而被革职,后移居江西南昌西山峥庐。
  2. 诗歌原文
壁灯缩手坐深沈。  
乍能吐臆参时变,  
稍恐随缘损道心。  
归去江湖残泪在,  
低昂亲旧浊醪寻。  
徉狂如问匡庐隐,  
飞尽千岩瀑布音。  
  1. 诗歌解析
  • 颔联“骤能吐臆参时变,稍恐随缘损道心”:此句反映了诗人面对时局变化时的复杂心境。一方面,诗人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影响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 颈联“归去江湖残泪在,低昂亲旧浊醪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友的深深思念。这里的“残泪”可能指的是诗人离开家乡后,对故乡和故人的感情依然未减。而“浊醪寻”则暗示了他与亲旧朋友相聚时的欢愉与感慨。
  • 尾联“徉狂如问匡庐隐,飞尽千岩瀑布音”: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人以匡庐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同时,“飞尽千岩瀑布音”也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瀑布声的轰鸣。

《赠别小鲁还武昌》不仅是陈三立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反思和表达。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末中国社会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