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庐雨夜

微阴吹作千山雨,仍到残宵捉肘时。
绕屋蛙声小灯穗,书窗虫篆乱花枝。
梦边宇宙能添我,物外讴吟更有谁。
坐待村舂破荒寂,魂翻眼倒此孤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峥庐雨夜》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地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是戊戌变法期间的积极参与者。在戊戌政变后,因政治失意而被革职。晚年,他在南昌西山的峥庐定居,创作了多首反映个人经历和感慨的诗作。
  1. 诗歌原文
    微阴吹作千山雨,仍到残宵捉肘时。
    绕屋蛙声小灯穗,书窗虫篆乱花枝。
    梦边宇宙能添我,物外讴吟更有谁。
    坐待村舂破荒寂,魂翻眼倒此孤儿。

  2. 诗歌解析

  • 自然描写:“微阴吹作千山雨”形象地描绘了雨景,通过“微阴”和“千山雨”展现了天气变化和雨势之强烈;“绕屋蛙声小灯穗”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
  • 情感抒发:“书窗虫篆乱花枝”表达了诗人在书房中阅读或写作时的情境,而“梦边宇宙能添我,物外讴吟更有谁”则表现了诗人对超然世外生活的向往与自我反思。
  • 生活场景:从“坐待村舂破荒寂”可以看出诗人对简朴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慰藉;“魂翻眼倒此孤儿”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动荡的无力感和对孤儿命运的同情。

《峥庐雨夜》不仅是陈三立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了解晚清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某些侧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