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四

悄悄还成去,栖栖只自冤。
悲从歌吹入,秋摇海天昏。
弟妹看垂尽,行藏孰与论。
回环江上水,为认旧啼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他的《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四》是一首表达对亡妹深切思念之情的诗作。《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颇高的文学作品,更是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9年—1940年),字伯严,晚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九江)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陈三立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 创作缘由:此诗作可能是陈三立在一次因怀念亡妹而从长沙泛江至苏州的途中所作。诗中所描绘的是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亡妹的深切追忆和哀悼。
  1. 诗歌原文
  • 全文:悄悄还成去,栖栖祗自冤。悲从歌吹入,秋摇海天昏。
  • 译文:悄悄地返回故土,只是孤独地承受着内心的痛苦。悲哀从歌曲中传来,秋风吹动着海与天的黄昏景象。
  1. 诗歌主题
  • 思乡与悲痛:通过描写“悄悄还成去”与“栖栖祗自冤”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及内心无尽的痛苦。诗中“悲从歌吹入”与“秋摇海天昏”则形象地传达了这种悲痛情绪的波动与扩散。
  • 悼亡之哀:“三年为妇毕,万恨与潮归”这两句展现了亡妹生前的生活与成就,以及亡后的哀愁与不舍。陈三立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已逝生命无法挽回的无奈与痛惜。
  1. 诗歌风格
  • 含蓄婉转:此诗采用含蓄婉转的语言,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亡妹的深情。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雨后黄歇浦的残阳、阖庐城的寒意等,诗中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且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使人沉浸在对亡妹的回忆与哀悼之中。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妹的无尽思念与悲痛。
  • 文化内涵: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和家族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坚守和传承。
  • 艺术手法:运用了意象、象征、对比等手法,使整首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情感上的共鸣。
  1. 社会影响
  • 文人共鸣:作为近现代诗人,陈三立的诗作在当时引起了文人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他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个平台。
  • 后世传颂:《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四》因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被后人传颂,成为研究陈三立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四》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读者,更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还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和对亲情的无限眷恋与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