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二

人鬼徘徊处,何堪拊翟衣。
三年为妇毕,万恨与潮归。
寄泪书犹湿,伤离梦已非。
平生爱怜意,祗逐断尘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二》是陈三立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53—1937年),字伯严,号独清,晚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其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
  1. 诗歌原文
    人鬼徘徊处,何堪拊翟衣。三年为妇毕,万恨与潮归。
    奄忽寻江海,迷离探死生。雨残黄歇浦,日冷阖庐城。
    暗草迎虚馆,低云黯素旌。

  2. 诗歌解析

  • 人鬼徘徊处,何堪拊翟衣:此句描绘了作者与逝者家属之间哀恸的心情,“人鬼徘徊”形容生死两隔的悲痛,而“何以堪”表达了难以承受之痛。“拊翟衣”可能指的是抚丧服,此处用以表达悼念之情的沉重。
  • 三年为妇毕,万恨与潮归:这句反映了黎氏女弟生前对家庭的照顾和牺牲,以及她去世给家人带来的巨大悲痛。“三年为妇毕”指的是三年作为妻子的职责已经结束,“万恨与潮归”则表达了失去亲人后心中无尽的悲伤如同波涛一般无法平息。
  • 奄忽寻江海,迷离探死生:描述了作者在悲痛之中寻找安慰和解脱的努力,“奄忽”意为忽然,“江海”象征着宽广无垠,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深远影响。“迷离探死生”则表现了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 雨残黄歇浦,日冷阖庐城:这两句描写了作者从长沙到苏州途中的所见所感。“黄歇浦”可能是苏州附近的一处地名,“阖庐城”可能指苏州的别称或古称。这样的描述增添了旅途中的凄凉感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暗草迎虚馆,低云黯素旌:这里用“暗草”和“低云”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萧条与凄清,“虚馆”可能指的是荒废的宅院或者临时搭建的居所,反映出丧家的荒凉状态。“素旌”指的是白色的丧旗,这里用来象征悲哀的气氛。
  1. 情感表达
  •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陈三立对亡妻黎氏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他对黎氏的怀念和悲痛溢于言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坚守。陈三立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责任感。

《由长沙泛江至姑苏哭黎氏女弟城东殡宫四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悲痛情绪的诗篇,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深思和探讨。陈三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感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深入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陈三立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