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昌江女,轻盈也自夸。
倚窗能傅粉,揽镜学羞花。
银锁盘龙细,罗裙刺凤斜。
烛残留一笑,梦寐对吴娃。
烛残一首
介绍
《烛残一首》是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烛残一首》的作者陈三立,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出生于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他的一生与维新运动紧密相关。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中进士后,他担任过官吏部主事等职,期间参与了强学会的活动。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后来迁往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定居,并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
诗歌内容:在《烛残一首》中,“十五昌江女,轻盈也自誇”,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形象,既轻盈又自豪。接着,“倚窗能傅粉,揽镜学羞花”,描述了女子精心打扮自己的情景。然而,这种表面的华丽并不能掩盖内心的空虚:“银锁盘龙细,罗裙刺凤斜”,暗示了女子内心的脆弱与不安。最后一句“烛残留一笑,梦寐对吴娃”,则透露出女子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整首诗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过去辉煌时刻的留恋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文化背景:陈三立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一生见证了清朝末年的变革与维新运动的兴起。他积极参与其中,但最终因为参与变法而被贬斥。这种经历使得他在晚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成为清末近现代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的原因之一。
主题分析:从主题上看,《烛残一首》主要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当前困境的反思。诗歌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和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陈三立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他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