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塔馀残侣,偷娱花近楼。
二豪相继尽,孤唱更谁酬。
老味餐元气,荒居拥古愁。
拨云开梦路,摇入海山秋。
和酬庸庵同年见寄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酬庸庵同年见寄其二》是近代诗人陈三立的作品。陈三立(1879-1937),字伯严,号散原,湖南善化(今长沙县)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享有盛誉,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陈三立的诗歌创作多反映其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创新精神。在《和酬庸庵同年见寄其二》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结合,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这首诗以“湖上墓旁屋”开篇,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墓地旁小屋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随后,“传闻修水筒”一句引入了自然景观,进一步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远望。接下来的“寻幽一筇雨,吹梦万山风”两句,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的隐逸之情和超脱世俗的愿望,展现了他追求高洁人格的精神境界。
诗中的“收取英灵去,销磨醉醒中。放梅楼阁晓,应变北枝红”等句,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应变北枝红”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敏锐观察和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向往。
《和酬庸庵同年见寄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陈三立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陈三立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近代文学和思想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三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