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谒周元公墓

高磴烟如扫,荒林雨自吟。
千峰初照酒,半碣欲亲襟。
芜满残春色,花留后死心。
无言证儒墨,天地更何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谒周元公墓》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年间参与强学会等维新活动。戊戌政变后,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革职,晚年移居南昌西山峥庐,继续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
  1. 诗歌原文
    高磴烟如扫,荒林雨自吟。
    千峰初照酒,半碣欲亲襟。
    芜满残春色,花留后死心。
    无言证儒墨,天地更何寻。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歌通过描绘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树林以及飘渺的雨景,构建了一个清冷而又孤寂的自然景观。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事的冷漠。
  • 哲理思考:诗中的“无言证儒墨,天地更何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反思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墨家的实用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 情感表达:虽然表面上看似写景抒情,但诗人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对“雨中谒周元公墓”这一场景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雨中谒周元公墓》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