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罗邠岘 其二

夙昔承明德,居然好弟兄。
独堪怀抱尽,稍掷岁华轻。
薄宦关生事,闲愁损道情。
惟馀归骨路,遍换子规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罗邠岘·其二》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于清光緒年間,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哀伤。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陈三立(1853年—1937年),字伯严,号畏庐,湖南长沙人,晚清文学家、诗人,与谭嗣同、丁惠康并称“南社四杰”。他的文学成就在晚清时期颇为突出,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2. 诗歌原文:《哭罗邠岘 其二》原文如下:“夙昔承明德,居然好弟兄。独堪怀抱尽,稍掷岁华轻。薄宦关生事,闲愁损道情。惟馀归骨路,遍换子规声。”
  3. 诗歌内容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朋友离世的悲痛。诗人回忆了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因世事纷扰而日渐疏远的现实。诗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哀愁,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4. 艺术手法:陈三立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例如,将时间比作轻飘的岁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用“子规声”来象征友人的离去,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同时,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
  5. 历史背景:陈三立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变,他在晚清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他的作品中不乏表达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对友人去世的哀悼有关,也可能与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有关。
  6. 现代影响:陈三立的诗歌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新意。在现代,他的一些作品仍被学者研究、翻译并广泛传播,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文化意义:作为近现代诗人,陈三立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建树,更在文化层面上承载了丰富的意义。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哭罗邠岘·其二》不仅是陈三立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深入了解陈三立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