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 初七夜玩月

鳞云破碎蟾蜍见,依然者般消瘦。
三五待佳期,又中秋时候。
琼楼瑶阙里,休则问、谁人居守。
去日吴刚,种成丹桂,作花依旧。
曾到,蕊珠宫,霓裳咏,催点上清莲漏。
飘泊倏今年,正天涯烽火。
啼猿惊戍堠。
但看到、玉颜妆就。
遍开著,宝镜晶奁,照满街如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徵招·初七夜玩月》是一首著名的古诗词,由清朝诗人陈祖绶所作。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感伤的情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陈祖绶,字子寿,号梅庵,清代诗人。他在文学创作上多有成就,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和情感。
  1. 原文及赏析
  • 诗句原文:鳞云破碎蟾蜍见,依然者般消瘦。三五待佳期,又中秋时候。琼楼瑶阙里,休则问、谁人居守。
  • 诗意解读:诗中“鳞云破碎蟾蜍见”描绘了中秋之夜天空的变化,云层破碎如同破碎的鳞片映照在地面上。“依然者般消瘦”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变化的感慨,仿佛月亮也在经历着某种变故。“三五待佳期,又中秋时候”暗示着月亮在中秋时节特别明亮,而“琼楼瑶阙里,休则问、谁人居守”则表达了诗人对月亮中神秘居所的好奇和疑问。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鳞云”、“蟾蜍”等自然意象,以及“桂树”这一文化符号,增加了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这种情感的细腻描写,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徵招·初七夜玩月》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词,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