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山漫兴 其二

市废犹存社,田荒半作园。
薄云不成雨,深树欲藏村。
稻熟鸟声乐,潮来龙气昏。
操戈悲骨肉,涕泣与招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肚山漫兴·其二》是近代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台湾社会现状的忧思和对生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清代中叶。当时台湾正处于社会动荡和转型期,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
  • 历史背景:台湾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族群间的冲突和融合在历史上不断发生,这为台湾的社会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 诗歌内容
  • 市废犹存社:描述了尽管城市已经废弃,但仍然保存着一些社会组织。
  • 田荒半作园:描绘了乡村地区农田荒芜、半变为园地的景象。
  • 薄云不成雨:暗示了天气状况不佳,云层浓密,未能形成降雨。
  • 深树欲藏村:形容村庄被高大的树木遮挡,显得隐秘而幽深。
  • 稻熟鸟声乐:表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鸟鸣声中透露出丰收的喜悦。
  • 潮来龙气昏:描绘潮汐带来的海风让龙的气息变得模糊不清。
  • 操戈悲骨肉:反映了战争或动乱中人们因亲人伤亡而感到悲伤。
  • 涕泣与招魂:展现了人们在哀悼中哭诉和呼唤亡魂的情景。
  1. 文学价值
  • 思想倾向: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体现了其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
  • 关注民生: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作为意象,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操戈悲骨肉”等句子,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深厚情感和悲痛心情。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变迁:通过诗歌反映出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 体现人文关怀:诗人对生民百姓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1. 研究价值
  • 历史研究:作为文学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朝末年台湾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 文化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中叶台湾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肚山漫兴·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台湾的社会现状,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