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沁园春 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

借月为花,将花做月,蒙蒙一树皴玉。
银碗筛春,琼箫暖夜,值得珍珠几斛。
冰肌睡足。
更掩映、生绡六幅。
念月姊彻夜孤寒,梅妃自小幽独。
花影风摇簌簌。
任春城夜阑,画鼓频续。
金炉烬处,珠斗斜时,月与梅花微绿。
清辉满目。
拚吹灭、枝枝银烛。
夜深沉、我醉休扶,和月和花同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陈维崧,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代文学家、戏曲家。他的诗作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和绝句。陈维崧的诗词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间疾苦的关注。
  1. 诗词原文:《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全文如下:
    借月为花,将花做月,濛濛一树皴玉。银碗筛春,琼箫暖夜,值得珍珠几斛。冰肌睡足,更掩映生绡六幅。念月姊彻夜孤寒,梅妃自小幽独。花影风摇簌簌,任春城夜阑,画鼓频续。金炉烬处,珠斗斜时,月与梅花微度。

  2. 诗词赏析

  • 艺术特点:陈维崧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他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能够精准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其次,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每一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色彩。最后,他的诗歌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陈维崧的诗歌中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他通过描写月夜中的梅花和绿萼树,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的向往。
  1. 文化意义
  • 历史地位:陈维崧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审美影响:陈维崧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颂。许多文人学者都对他的诗歌进行了研究和模仿,使得陈维崧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陈维崧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代。然而,他仍然面临着社会的不公和个人命运的坎坷。这些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 创作动机:陈维崧的创作动机主要来自个人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状态。这种创作动机使得他的诗歌既有个人的情感色彩也有社会的意义。

陈维崧的《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绿萼梅花下同友人小饮》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不仅展示了陈维崧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貌。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