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 为尤悔庵悼亡

蕙丛去后微之怨,当时韦娘年小。
别后镜鸾分,怅天涯人老。
小屏归路悄,怕重叠、吴山清晓。
此夜遥怜,水哉轩畔,月明多少。
侍史慢薰衣,金门启、愁听穿花漏早。
剔烛鼓冰弦,又犯些商调。
彩毫凭起草,错认画、远山眉稿。
不信是、白玉为堂,顿玉台人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徵招·为尤悔庵悼亡》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展示了陈维崧的才华横溢,更反映了其对于情感细腻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以下具体分析:

  1. 词作背景
  • 创作时间与作者:据记录,陈维崧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修《明史》的工作。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或个人经历有关。
  • 作品主题:词中主要表达了对尤悔庵的悼念之情,以及对其离别后的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怀。这种对故人的缅怀和对其人生际遇的同情,是中国古代文人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1. 词句赏析
  • 意象选择:《徵招》一词中,“蕙丛去后微之怨”,“当时韦娘年小”等句子,使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富含象征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蕙丛”象征着清雅与高洁,而“微之怨”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失落感。
  • 抒情手法:“别后镜鸾分”,这里的“镜鸾”可能指代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的情景,“分”字则传达了分离后的孤寂和无奈。这样的抒情手法,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刻和细腻。
  • 语言风格:陈维崧作为清代的词人,其词风多采用豪放派的风格,但在这首词中,他展现了更多的情感细腻和文辞华美的一面。例如,“剔烛鼓冰弦,又犯些商调”等句子,既体现了音乐之美,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1. 艺术价值
  • 文学地位:《徵招·为尤悔庵悼亡》不仅是陈维崧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清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后世影响:该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研究,成为理解陈维崧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这首《徵招·为尤悔庵悼亡》,不仅是陈维崧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情感世界和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细致的解读,不仅能欣赏到陈维崧的文学才华,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