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涧歇暨阳秋城晚眺》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从阆州回到成都时所作。当时他正住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这首诗就是他在浣花溪畔凭栏远眺,遥望成都平原上那些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山丘、房屋、村落而作的。全诗意蕴深远,情景俱佳;语言简炼,意境高远;构思精巧,结构完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过涧歇 暨阳秋城晚眺
过涧息微径,及岸停危樯。
远树兼远火,孤城夹断潮。
渔舟移近市,樵客暂回乡。
薄暮空潭曲,谁家夜吹笙。
下面是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解析:
- 过涧:通过一条小溪。
- 息:停留。
- 微径:小路。
- 及岸:到达岸边。
- 停:停下。
- 危樯:高耸的船帆。
- 远树:远处的树木。
- 兼:并且。
- 远火:远处的火光。
- 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 夹:围绕。
- 断潮:阻断了涨潮的潮流。
- 渔舟:渔船。
- 移近市:靠近市场。
- 樵客:砍柴人。
- 暂:暂时。
- 回乡:返回家园。
- 薄暮空潭曲:傍晚时分,空旷的水潭弯曲处传来笙歌声。
- 谁家:是谁家的。
- 夜吹笙:晚上吹奏笙。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诗中的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乱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