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师令 汴京访李师师故巷

宣和天子,爱微行坊市。
有人潜隐小屏红,低唱道、香橙纤指。
夜半无人莺语脆,正绿窗风细。
如今往事消沈矣,怅暮云千里。
含情试问旧倡楼,奈门巷、条条相似。
头白居人随意指,道斜阳边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师师令·汴京访李师师故巷》是一首清代诗人陈维崧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生于清初宜兴(今属江苏),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他于康熙十八年(1679)被举为博学鸿词,后在任内参与了《明史》的修纂工作,直至4年后因病去世。陈维崧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清朝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2. 作品原文:宣和天子,爱微行坊市。有人潜隐小屏红,低唱道、香橙纤指。夜半无人莺语脆,正绿窗风细。如今往事消沈矣,怅暮云千里。含情试问,谁家今夜扁舟子?

  3. 诗歌赏析:陈维崧的《师师令·汴京访李师师故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风流才子的微服私访,展现了当时京城繁华的一面。诗中“宣和天子”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宋朝时期的喜爱,也暗含着对那个时代文化繁荣的怀念。而“有人潜隐小屏红,低唱道、香橙纤指”则通过描绘歌女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轻佻而又不失风雅的氛围。

  4. 诗词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陈维崧作为清初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赞美。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5. 艺术特色:《师师令·汴京访李师师故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古风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诗性的灵动。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和怀旧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师师令·汴京访李师师故巷》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也是陈维崧文学成就的象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朝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学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