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自喜,跌宕青天里。
麦铁杖,鸢肩子。
盘空筝夜叫,削草鹰秋起。
轻俊也,一场搬弄真儿戏。
三十年前事,触著难忘记。
杨花港,桃花寺。
邻童谁更在,老眼频经此。
重拈看,原来依旧情如纸。
千秋岁 其一 咏纸鸢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秋岁·其一咏纸鸢二首》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组词。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是一位早慧的词人。他幼年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此外,陈维崧还长于词及骈体,著有《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等。
在这首作品《千秋岁·其一咏纸鸢二首》中,陈维崧通过生动的笔触,将纸鸢这一传统玩具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其中“翩翩自喜,跌宕青天里”描述了纸鸢在蓝天白云中的自由飞翔,而“盘空筝夜叫,削草鹰秋起”则描绘了夜晚空中传来筝音与秋天开始时鹰击的生动场景。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纸鸢的活泼灵动,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
“三十年前事,触著难忘记。杨花港,桃花寺”等句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深刻记忆和怀旧情绪。这不仅仅是对纸鸢本身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回望。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千秋岁·其一咏纸鸢二首》不仅是对一个古老玩具的生动描绘,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寻和情感交流。通过对这一组词的品读,人们不仅能欣赏到陈维崧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