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雨 咏秋雨

似梦如尘淅淅,乍无还乍有、何时歇。
夜永三更将绝。
正值曲巷砧鸣,颓墙蛩咽。
阵阵罗衾凉彻。
愁共小屏摺。
逢白雁北来、和人说。
说道汉寝唐陵,今夜雨洒丹枫,尽流红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芭蕉雨·咏秋雨》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雨的细腻与深沉,以及它对自然景观和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早年聪颖过人,被誉为神童,并曾参与修撰《明史》。陈维崧不仅在词的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在骈体文等方面有显著的成就。
  1. 诗歌内容
  • 诗意解读:诗中“似梦如尘淅淅,乍无还乍有,何时歇”描绘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暗示着秋雨的无常与变幻莫测。夜晚寂静,三更将尽时,细雨仍旧绵绵不绝,给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感觉。
  • 情感表达:诗中“夜永三更将绝。正值曲巷砧鸣,颓墙蛩咽”通过夜晚的寂静与虫鸣声,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秋风中的落叶和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凉的画面。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多种意象,如“丹枫”、“汉寝唐陵”等,这些意象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同时,“白雁北来”的描写也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秋天迁徙的大雁。
  1. 创作背景
  • 根据陈维崧的其他作品和生平经历,此词可能写于他任翰林院检讨期间或之后,那时他的心境可能经历了从繁华到寂寞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在他的词作中得到反映。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丹枫尽流红血”这一描述可能象征着大自然在秋雨中的凋零美。红色的枫叶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而雨水则像是无情地侵蚀着这美丽的景色。
  • 节奏和韵律:诗的韵律和节奏处理得当,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律美,使得整首词的音乐感极强。这种技巧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
  1. 文化意义
  • 《芭蕉雨·咏秋雨》不仅体现了陈维崧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通过对秋雨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变迁、时光流逝的哲思和感慨。

《芭蕉雨·咏秋雨》是陈维崧对秋雨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表达。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秋雨美景的诗词,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